歌頌歷史的傳承

澎湖群島地處台灣海峽航線中心,地理位置重要,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,經歷大小戰役無數,所留下的,是歷史的借鏡與古人的壯志豪情。由於後世子孫保有敬畏神明、思古之心,使文化遺產得以傳承,讓先民所遺留下豐富而完整的古蹟文物,促進澎湖成為文化資源多元且具地方特色的觀光勝地。在吹起懷古秋風之際,歡迎您來體驗菊島深度之旅,貫通古今,穿越時空,來一趟澎湖古蹟巡禮。

「順承門」即是「媽宮古城」,建於清光緒十五年間(西元1887年),位於新復路及金龍路交叉口附近,為國家二級古蹟。馬公市原名媽宮城,全城東南臨海,西接金龜頭,北有護城壕河,外圍原有朝陽門、敘門、順承門、拱辰門及小西門、小南門等六大城門,順承門是現今碩果僅存的一座。今日因鄰近馬公港,登城可一覽馬公港全貌與菊島落日,憑欄倚樓,伴著斜陽餘暉,足令人發思古之幽情。

「四眼井」是澎湖最早的一口井,約開鑿於元、明期間,列為國家三級古蹟。一井四口又名「四穴井」與「四孔井」,位馬公市中央街北端,俗稱「上街」。周邊為元朝開發以來發展較早之區,也是澎湖先民重要的水源地,現在已發展成熱鬧非凡的市集,商店林立,有許多風味小吃如藥膳蛋及各種名、特產供遊客品嚐。

由於馬公市是個古城,至今留存許多古蹟,是騷人墨客、文人雅士們來此找尋靈感與享受恬靜之美的聖地,在產、官、學、研,各方奔走與努力下,目前入列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,達三十處之多,使馬公成為名符其實的「媽宮古城」。

此外,西嶼、湖西、白沙、望安等鄉,也有入列古蹟保存記錄,而七美鄉的雙心石滬所展現的古人智慧與建造之美,以及七美人塚寧死不屈保全貞的故事,更是超脫歷史達到神蹟的境地。西嶼鄉有豐富的文化遺產,如西嶼燈塔、西台古堡、西嶼東台、二坎陳宅、內垵塔公塔婆、外垵餌砲等。

「西嶼燈塔」位於西嶼鄉西南方的外垵村,始建於清乾隆43年(西元1778年),為國家二級古蹟。最初由台灣知府蔣元樞和澎湖通判謝維棋,為航海者安全,在村落西側建一座五丈高石盤,上面立有七尺高浮圖,做為海上標幟。

「西嶼西台」建於清光緒13年(西元1887年),屬國家一級古蹟,是清朝劉銘傳所修之砲台。光緒十年爆發中法戰爭,法軍首將孤拔率遠東艦隊攻我台澎,澎湖失守,台灣瀕臨危殆,幸賴劉銘傳艱苦奮戰,始得保全。中法和議後,劉銘傳籌劃台灣防務,並奏請於澎湖設總兵一名,極力加強澎湖防務,因此於現在的西嶼鄉外垵村設置砲台,佔地八公頃多。

砲台規模浩大,可見當時施工情形甚為艱難,正式於光緒十四年七月完工。西嶼西台為一凹下式建築,四周築有城垣,牆內疊石成壇,壇上設有砲台,石壇拱頂呈縱橫貫通,利用來與砲台傳遞訊息。壇下則建隧道式營堡,成山字形配置,入口處並有弧拱形城門洞兩道,上方橫額題:「西嶼西臺」。

另一座一級古蹟「西嶼東台」位於今內垵村東鼻角,亦為清光緒13(1887)年劉銘傳所修築的砲台。

「外垵餌砲」設於西嶼鄉外垵村山頂(西埔頂),為縣定古蹟(歷史建築),約建於二次大戰期間。外垵餌砲構成形式是由八角形砲座與雙砲管組合,體積甚為龐大,其砲座寬度為5.35公尺,砲管長度為6.13公尺,砲管間距為3.16公尺。二次世界大戰末期,英美盟軍開始大規模轟炸澎湖,據守澎湖的日軍為欺騙盟軍轟炸機,在今日西嶼外垵建造巨型假砲欺敵,意圖誘使盟軍在此投彈,消耗盟軍戰力,因此現在仍可見當年遺留下來的累累彈痕。

西嶼鄉另一極具歷史價值的文化資產是位於二崁村的陳氏古厝。「西嶼二崁陳宅」是澎湖古聚落「宅第」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,屬國家三級古蹟,建於明治43年(西元1910年),歷時二年完工。創建者為陳嶺、陳邦兄弟,因在台南經營中藥生意致富後,回鄉興建的大宅,正面為三間起,左右兩伸手圍成院落,在第三進並增建了一個軒,各進的長寬高尺寸比一般民宅要大。設計者為當時年僅二十一歲的池東村師傅,其精心傑作,令人賞心悅目。二崁陳宅融和了閩南式建築與當地二崁民居的建築風格,雕樑畫棟,浮雕、書畫,呈現兼具精美與高雅氣質,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息,值得您細細品味。

古厝幽情就是這麼吸引人,如果您也喜歡斷垣殘壁之美,滄桑寂寥之感,那絕不能錯過「望安中社古厝」。望安中社古厝古名「花宅」,因社區中央一突起的小丘,當地人稱為「花心」所以舊稱為花宅。民國35年,因為花宅位置在望安島中央,才改名為「中社村」,今日走在聚落的巷道裡,仍可見許多宅第門牌是「花宅○○號」。中社古厝大多是典型的閩南式三合院建築,硓咕石是主要的建材,從山牆、馬背、花磚、雨漏、門樓…等與窗檽門楣的雕花紋飾,無不散發閩南式建築風格,是目前國內極少數保留完整的聚落遺址,然而村民大多遷移他鄉,只剩眷戀古厝的老人守護著頹圮的宅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