討海人的老故事

澎湖的討海人常常要頂著烈日或強風,在這片澎湖清澈大洋裡,用浪花與汗水點綴黝黑的皮膚,為生計和大海拼搏。就因為出海捕魚本身是一件充滿危險和環境變數的工作,所以衍生出避險的討生活方式。

尤其在冬天,三天打魚個把月曬網在澎湖漁村是一種常態。為了防備冬季斷糧的危機,只要幸運地能夠大量捕撈漁貨,凡是魚、貝、章魚、小管…等等,甚至夏季種植收成的蔬菜、花生,通通可以拿來曬乾、醃漬、封罐,成為一家人的冬天餐桌存糧,這也給了艱辛的澎湖討海人,一個討生活喘息的機會,這樣的海島特殊生活型態,孕育出豐富的澎湖漁村文化與傳統產業。

討海人辛苦嗎?當然辛苦!但他們卻甘之如飴。不出海的日子,是討海人和家人、朋友相聚的時光,而各種「乾糧」也成了澎湖在地的美食佳餚、觀光特產與遊客的伴手禮。

耳熟能詳的澎湖「乾糧佳餚」,例如用酸菜(醃漬高麗菜)和各種魚類做成的酸菜石硓魚、酸菜海鱺魚下巴,花菜干(花菜干就是白花椰菜乾)焢肉、酸瓜炒肉、烤象魚干(臭肚魚)、象魚干麵線、蒜苗鮖鮔(學名:真蛸,屬章魚科,簡稱石巨)及鮖鮔爌肉、鮖鮔排骨湯,連澎湖手工麵線也經過風乾程序,還有發展為知名的澎湖干貝醬伴手禮…等等,不勝枚舉。

以澎湖討海人為本所形成的澎湖漁村文化,宗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。澎湖討海人多信仰媽祖,另外,媽祖出巡、燒王船、武轎和各種廟宇活動,既是凝聚村落向心力,也是透過宗教與神明之間的互動,祈求心靈平靜與討海平安。